2025年11月17日,西京学院璞玉广场上弦歌不辍、诗意盎然,一场以“诗韵华章·国风传颂”为主题的中国传统文化歌曲展演圆满落幕。
活动由体育与美育中心主办,大学生艺术团协办,通过音乐、朗诵与器乐的交融,将“匠心精神”与“艺术素养”的育人理念深度融入校园文化,为师生带来了一场美育浸润的视听盛宴。

活动充分体现了西京学院“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特色育人理念。体育与美育中心通过第二课堂平台,将声乐、器乐、主持等多学科融合,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提升审美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


体育与美育教育中心主任表示:“我们希望学生通过参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不仅学会技能,更能感受中华美学的精神内核,从而内化为自身的文化底蕴。”
此次活动是西京学院深化美育改革、打造校园文化品牌的又一力作。未来,学校将持续推进“匠心精神+艺术素养”特色育人理念,让传统文化在青春校园中焕发新的生机。

《经典咏流传》(王子涵)
当《山居秋暝》的空山新雨撞进《子夜吴歌》的长安月色,千年诗词借现代旋律“咏流传”——这是跨越时空的和弦,让山河壮阔与赤子情怀,在歌声里重焕滚烫温度。

《知否知否》(黄子航、孙含语)
“绿肥红瘦”的宋词雅致,揉进江南烟雨般的旋律里,国风之美不止金戈铁马,更有小桥流水的细腻情愫,一曲唱尽古典诗词的永恒韵味。

《别君叹》(樵铭轩)

《风筝误》(王子玥)
渭城晨雨里的“柳色新”,藏着“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千年离愁,秦腔古韵的一声叹,让跨越时空的别绪,在歌声里烫得鲜活。

《蜀绣》(关冯秋烨、王一涵)
梨花树下的纸鸢轻舞,酿成时光里的温柔误会,婉转旋律裹着欲说还休的牵挂,是中式浪漫里“一抹笙香,吹梦成真”的诗意。
针尖作笔,丝线为墨,蜀绣在方寸间绣尽“芙蓉城三月雨”的诗意、“四月绣花针”的乡情,歌声里藏着千年匠心,织就巴蜀风情的东方美学。

《无题》(杨博文)

《棠梨煎雪》(张又之)
“倦柳”“荼蘼”绘就东方意境,“宿命”“归心”织就中式情长,歌声里的怅然与释然,是藏在诗词意象里的含蓄温柔。
春水煎茶、冬煮雪时的清欢,凝在一杯棠梨雪里,岁月如诗,时光入茶,这是东方人独有的浪漫,一曲赴一场与初雪的千年之约。

《暮山春雨》(古筝演奏)

《天若有情》(王一涵、孙含语)
暮山含黛,春雨含章,“山衔残照、雨润万物”的自然交响,是时光的吟唱,旋律里藏着烟火之外的诗意远方,磅礴又温柔。
跨越时空轮回的深情,刻在旋律的每一处起伏里,是红尘万丈里的刻骨牵绊,一曲唱尽岁月难改的真心。

《壁上观》(关冯秋烨)
以旁观者的眼观人间起落,以共情者的心听心潮翻涌,琴弦轻颤裹着“置身事外”的通透,旋律流转藏着清醒与怅惘的深意。

《踏雪》(孟杨、王玥媛)
雪落江湖藏侠气,凛冽曲风勾勒仗剑天涯的快意,刀光映雪的坦荡、侠骨丹心的赤诚,都凝在铿锵旋律里,是一场酣畅的侠义之约。

《霸王别姬》(邓瑜桐、朱伯锦)
楚歌四起的英雄末路,笑靥倾城的生死作别,这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把爱、承诺与遗憾,酿成历史长卷里的永恒悲歌。

《天地龙鳞》(黄子航)

《绿水青山》(马子玥、赵奕瑶)
千年文脉作墨,九州山河为脊,龙的传人带着刻入骨髓的风骨踏浪而来,恢弘旋律铺展华夏长卷,每一声吟唱都是文明密码的觉醒。

春风拂青山,清波漫田畴,“山含黛、水含情”的家园画卷,裹着“云绕山巅、水润花香”的生机,一曲唱尽对绿色家园的滚烫深情。
当旋律落定我们以歌声触历史温度,以诗词量文化厚度,让国风的筋骨、传统的脉搏,在青春声线里重焕生机。
文化因传承而永恒,民族因自信而昂扬。这场展演,不仅是“一站式”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生动注脚,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心中扎下了根。
未来,西京学院体育与美育教育中心将继续以文化为舟培育有理想、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让诗韵与国风,在校园里永续生长。
愿我们皆怀诗韵,步履生风——这场文化之约,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