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千年鼓乐润西京 非遗薪火筑根基
2025-11-14

2025年11月13日晚,西京学院京华礼堂内丝竹和鸣、鼓韵铿锵,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在此上演。

由陕西省艺术研究院西安鼓乐保护中心携手西京学院体育与美育教育中心、大学生发展与服务中心、共青团西京学院委员会、民盟西京学院支部,联合东仓鼓乐社、何家营鼓乐社、西京鼓乐社及大学生艺术团共同举办的“2025年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鼓乐进校园”活动圆满落幕。这场演出以古乐为桥,让“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的韵律融入校园肌理,在青年学子心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出席本次活动的领导有陕西省文旅厅非遗处处长赵艳,陕西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邓萌,陕西省艺术研究院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郭丹,东仓鼓乐社社长赵筱民、何家营鼓乐社社长郑亚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学院党委书记朱伟、西京学院工会主席师娟娟,西安华煜高校后勤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娣芬,西京学院校长助理王文博,西京学院财务总监马少民,西京学院团委书记王英博,西京学院体育与美育教育中心主任康建,西安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西京学院体育与美育中心学术主任寇雅玲。

西京学院始终将非遗传承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载体,此次联动政府机构与民间乐社,由西京鼓乐社成员主持和参演,是学校“学生为主、实践育人”的缩影,也是学校“匠心精神+艺术素养”的人才培养理念的生动落地。

随着何家营鼓乐社奏响行乐《翻调》,演出正式拉开帷幕。作为古代皇家宫廷的室外仪仗音乐,乐师们以行进演奏的形式,让笛、笙、铙钹等乐器交织出明快流畅的节奏,灵动韵律仿佛穿越千年,将盛唐仪仗巡游的热闹气韵搬进校园。台下西京学子屏息聆听,有的轻轻跟着节奏点头,有的举起手机记录,是西京学院“让非遗贴近学生、让传统融入生活”的鲜活写照。

演出中段,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互动教学温情开启。何家营鼓乐社郑社长以“师傅”身份,口传心授教同学们用陕西方言念诵俗字谱,现场掌声与跟读声交织,非遗传承的温度在互动中传递。郑社长带来的韵曲《正宫套金钱》,悠扬动听,体现了西安鼓乐魅力独特的韵味。

紧接着,何家营鼓乐社的坐乐《将军令》以雄浑激昂的鼓点震撼全场,将军领兵出征的豪迈气势透过乐声扑面而来。而当西京鼓乐社带来创新非遗说唱《将军令》时,将现场氛围推向新高。这支由西京学子打造的作品,以“安史之乱”为背景,融入戏腔元素,更收录已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何忠信先生的原始韵曲,古今碰撞间,既展现了西京学子对传统的敬畏,更彰显了学校“守正创新”的非遗传承思路,让非遗在青春视角下焕发新生。

随后,坐乐《普天乐》承袭隋唐雅韵,双云锣《尺调引令》以西安鼓乐特有的乐器技巧勾勒盛唐雅致,每一曲都让学子们沉浸在传统音乐的深厚底蕴中。尤其西京鼓乐社演绎的《园林好》《点花开》联奏,不仅诉说着何昌期将军与杜甫的历史佳话,更暗藏西安鼓乐“口传心授”的传承密码。据悉,西京鼓乐社自成立以来,便邀请非遗传承人授课,手把手教学生吟唱俗字谱、掌握演奏技巧。

大堂鼓独奏《鼓威》中,任星翰博士鼓槌翻飞间,将雷霆万钧的气势与细密绵长的叙事交织,让同学们直观感受打击乐的魅力;大学生艺术团舞蹈部的《大唐霓裳》,则以翩跹舞姿融合中原婉约与西域灵动,与西安鼓乐相得益彰,这两个节目,分别来自专业教师与学生团队,恰是学校“专业引领、学生实践”非遗传承模式的完美呈现,既保证了艺术高度,又给足了学生实践空间。


压轴登场的东仓鼓乐社刘调坐乐套曲节选,以“穿靴戴帽”的完整结构(前有引子、后有尾声,中间分“头、身、尾”),演绎刘调《三匣》《朝天子》等篇章。15分钟的演奏里,复杂的曲体、多变的曲调,让同学们深刻理解了西安鼓乐为何被称作“活化石”。而东仓鼓乐社作为曾亮相央视春晚的专业团队,此次走进西京校园,既是对我校非遗传承工作的认可,更是西京学院“搭建高端平台、赋能学生成长”的有力证明,让同学在“家门口”就能接触顶级非遗资源,拓宽文化视野。

当千年鼓乐的余韵在京华礼堂消散,非遗传承的种子已在西京学子心中扎根。同学们纷纷表示“以前觉得非遗离自己很遥远,今天才发现,它可以是说唱里的戏腔,是我们同学演奏的乐曲。”学子们的感悟,正是举办此次活动的深层用意:非遗传承,不止于一场演出,更在于唤醒青年一代的文化自觉与使命担当。

本次西安鼓乐进校园完美落幕,不仅为西京学子带来了一场高品质的文化盛宴,更搭建起非遗与青年对话的桥梁。当千年鼓乐遇上朝气学子,非遗便有了青春的模样。相信在这场文化浸润中,非遗传承的种子将在同学们心中生根发芽,让千年瑰宝西安鼓乐在新时代薪火相传、生生不息。